北师大第五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编写特色
时间:2025-07-09 分类:教材培训资料/ 文章推荐
北师大第五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编写特色
陈晓梅 教材编委,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5.6
【摘 要】北师大第五版三年级上册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全面修订与完善。本册教材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基于学生现实,构建经验生长的支撑体系;突破认知关键,构建思维发展阶梯;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能力”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解世界,具有独特的编写特色。【关键词】北师大版第五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编写特色;核心素养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编写的北师大第五版教材(即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五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将从2025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本册教材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构建起“经验生长—思维进阶—全程探究”的数学课程内容,通过结构化的“情境+问题串”模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可探究的学习历程,强调数学实践,并始终把学生置于“做数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解世界,具有独特的编写特色。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素材的选取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学生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北师大第五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整体设计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学习素材,形成支撑学生数学知识、经验、策略建构的体系,使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在“混合运算”单元中,设计“小熊购物”等情境,将四则运算规则具象化为商品交易过程,通过解决“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等实际问题,自然引发“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运算顺序讨论。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并非作为点缀数学课堂的简单场景,而是将对三年级学生而言相对复杂和抽象的二级混合运算顺序还原为购物场景中的具体对象,让学生经历运算规则的形成过程,避免了对运算顺序的机械记忆。学生在思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时,并非简单执行算式20-3×4的程序计算,而是在头脑中重构购物场景,经历“货币支付—价格计算—找零确定”的完整思考过程,使得“先乘除后加减”的抽象运算顺序有了具体的生活经验和行为逻辑的支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数学知识。
在“测量(二)”单元中凸显了经验转化的层次性。从“铅笔有多长”的直观感知开始,教材构建了“实物测量—单位理解—量感建立”的学习路径。为了帮助学生突破“1千米有多长”的认知难点,先提供“1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1000米有多长”等估测参照标准予以支持,再设计“在校园里走出1千米”的实践体验活动,将宏观空间量感转化为具身体验。这种经验重构的策略有效弥合了学生日常经验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使千米这个超出学生直接感知范围的度量单位获得可操作的认知路径。
教材设计了丰富的现实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介绍C919客机、港珠澳大桥等反映我国重大发展成就的现实素材,既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视野,又实现了学科育人价值。在“认识小数”单元中,通过“国家标准牙刷尺寸”“大熊猫体重变化”等具体数据,将小数学习与科学认知相结合,实现跨领域的学习联结。在“探索年月日的秘密”的教学中,将传统节日与时间计量有机融合,在认识大月小月时引入“腊月”“冬月”等传统历法称谓,学生在计算时间跨度时还可以分析春节、中秋等节日的分布规律。这种设计使时间单位的学习超越知识层面,成为理解传统文化的载体。当学生发现“八月十五月最圆”与农历历法的关联时,他们产生了对农历历法的兴趣,为四年级学习“探索二十四节气的秘密”埋下好奇的种子,由此数学认知与文化认知产生深层共鸣。
三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密切联系生活世界,在数概念的扩展、运算思维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塑造等“思维拔节处”设计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鉴于学生处于从具体运算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画直观图来理解题目信息、梳理数量关系,尤其重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或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在“乘除法的应用(二)”单元中,教材整体设计并充分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数的意义,探索多种计算方法,理解乘法算理,发挥直观模型在数学探索和理解中的作用。
在“大数加与减(二)”单元中,教材设计了阶梯式探究任务:先引导学生通过估算初步形成数感,根据数据特征选择不同解题策略(取整估算、分解计算等),利用多种策略进行合理估计,形成对数大小的理解,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再引导学生经历精确计算,在错例分析中建立验算意识,形成完整的认知发展闭环。针对三年级首次出现的抽象数系扩展——小数的认识,教材构建了“货币模型—长度模型—数线模型”的多元表征方式,设计了“存零用钱”“竹子生长”等情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实换算和计算,体会小数点对齐的实际意义。这种多模型渐进发展的策略,为学生数概念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空间观念并非单纯通过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灌输而形成的,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来构建的。本册教材中“我们生活的空间(一)”的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数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的核心价值。教材通过四个“看一看”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物—视图—关系—系统”的不同观察过程,实现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形成对空间的认知,教材通过情境和问题串,设计了“认知冲突—自主探究—元认知反思”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对空间探索的兴趣。然后帮助学生将学习活动成果转化为认知能力,在观察物体中发现规律、建立联系、形成推理,最终实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目标。
三、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学习与应用数学,是北师大第五版教材的主要特点。三年级上册包含大量计算内容,教材创新性地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并整体规划,部分课节着重于在解决问题的背景下理解算理、巩固算法,部分课节则侧重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这种设计利学利教,使得计算和解决问题相辅相成且重点突出,构建了“问题发现—策略探究—反思迁移”的完整学习闭环。在“旗杆有多高”活动中,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经历“理解信息和问题—制订测量计划—选择工具方法—处理数据误差—验证结论合理性”的全过程。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测量知识,还要处理方案优化、误差分析等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众多要素,既培养了量感,又体验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在“数学好玩”单元中,“搭配中的学问”设计了四个学习环节:“读懂了吗”明确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尝试”通过实物操作(用附页2中的图摆一摆)进阶任务过渡到符号记录法、字母表示法;“挑战升级”进一步讨论路线规划问题;“回顾反思”通过讨论和反思,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路径,使数学思维发展既具操作性,又具思考性。特别是在“挑战升级”环节,通过引入不同问题引导思维从枚举走向归纳推理,有助于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调查与记录”单元中,设计真实的校园数据采集任务,培养数据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记录我们的校园”融合数学知识(方向辨别)、美术设计(图式表达)、口语交际(方案解说)等多重要素,需要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不断尝试、探索、迭代,形成阶段性成果……这种具有较高实践效度的跨学科任务,较好地实现了“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整理单元内容、解决典型问题,借助问题银行等形式自主梳理学习内容。例如,在“混合运算”单元中,学生需对比乘加、除减、带括号运算的异同,这种分类比较的整理方式,有效促进了运算规则的结构化存储。在“认识小数”单元中的反思环节,“70毫米毛巾是否合理”的讨论,引导学生建立数学严谨性与生活常识的校验机制。当教材设计突破碎片化知识积累的局限,转向完整问题解决过程的深度体验时,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技能,更建构起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意义联系,形成理解世界的认知框架,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力量。